ai发展的第一驱动力:人才争夺战与行业应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全球科技巨头正展开激烈的 AI 人才争夺战。近期,谷歌 NotebookLM 核心团队离职创业,Vision Transformer 三位主要作者加盟 OpenAI,这些事件凸显了AI领域人才的稀缺性。
谷歌 NotebookLM 核心成员创业新公司网页
新加入 OpenAI 的三位 ViT 作者
然而,人才短缺只是AI大规模应用面临挑战的一部分。生成式AI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,但杀手级应用仍未出现,一些公司甚至战略性放弃了C端业务。这反映出AI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之间存在脱节。
许多公司在开发AI产品时,习惯性地“拿着锤子找钉子”,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。例如,AI视频生成工具虽然技术先进,但缺乏对画面元素的精细控制,难以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。根本原因在于AI研发者和行业从业者之间存在认知鸿沟,后者拥有丰富的隐性知识,难以被AI研发者完全理解。
即使在B端市场,技术与需求的错配也十分显著。通用模型部署简单,但难以应对特定场景;而定制模型则需要大量数据和标注工作,成本高昂。企业更青睐封装好的解决方案,这导致许多AI项目难以落地。
核心问题在于:懂行业场景的人不懂AI,懂AI的人又不了解行业需求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双向奔赴:让行业专家掌握AI技术。
大模型让机器具备了认知能力,能够理解和处理复杂的行业数据。因此,帮助大模型“立三观”的关键是懂AI的行业专家。随着AI技术门槛降低,行业从业者主动拥抱AI技术成为可能。
医疗、化工、港口等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AI应用案例,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。然而,培养“双师型”人才仍面临挑战:缺乏体系化教材、算力资源不足、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。
解决之道在于构建复合型行业AI人才培养体系。一些企业和高校已经开始尝试产教融合模式,例如华为与东北大学、中国医科大学合作开展医疗AI应用创新孵化营,与华东理工大学、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化工AI实训课程。
华为的“四个基于”原则(基于实际客户需求、基于实际场景、基于实际数据、基于实际商业闭环)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。 这不仅能培养更多AI人才,更能促进AI技术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,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。 AI人才的竞争已经打响,只有充分结合技术驱动和场景优势,才能最终释放AI技术的全部潜力。
以上就是AI大模型时代,人才的需求已经变了的详细内容,更多请关注其它相关文章!